请选择注册通道

若您是个人报名,
请立即前往注册。

若您是通过单位统一报名的,
请在这里完成账号的激活。

迎万船来仪 送舟行天下

发布日期:2021-07-26 10:00:26 来源:本站

    在港口、江河、海峡,有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常常伴着黎明的曙光或朦胧的夜色,为船舶指引方向。他们跟着月亮走,围着潮汐转,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任务下达便即刻出发。

    他们,就是船舶引航员,负责引领船舶进出港口及在特殊水域航行和靠离泊操纵,保障船舶安全进出港口。他们看似平凡,却肩负着重大使命,关系到船舶航行安全和港口经营安全,关系到港口的综合竞争力和健康发展,在对外开放和港口贸易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回望引航员发展千余年历史,方能更深切地感受他们以过人胆识与过硬技术“为国引航”的品格,读懂他们以浩瀚江海为舞台,用船舶的航行轨迹书写下属于这个行业的辉煌篇章。

望远镜、海图、平行尺等是引航员的职业工具。.jpg

望远镜、海图、平行尺等是引航员的职业工具。

最迟南宋成为专门业务

    在航运的早期发展阶段,并没有专门的引航员,也没有独立的引航业务,航行中船舶驾驶和引航工作往往结合在一起,引航经验的积累与驾驶经验是同步的。

    随着航运业的不断发展,跨地区、跨水域的船舶航行逐渐增多。各地区不同的地形、潮汐、航道、港口等条件复杂不一,这越来越成为跨地区、跨水域航行的障碍。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就需要熟悉特定水域航行条件并富有航行经验的人,来为航行于这一水域的外来船舶提供专门的帮助,例如如何避让浅滩、暗礁,如何利用潮汐,如何进港,如何抵达指定的目的地等。当这种专门的帮助逐渐在航运活动中出现时,引航就慢慢产生了。

早期的车钟。.jpg

早期的车钟。

    引航最早产生于何时,现在很难考证清楚。中国古代的内河航运相对于航海业发展得更早,长时间里一直稳步向前,其间,作为航运活动中一种专门业务的引航,极有可能在唐宋之前就产生了。

    最迟在南宋时,引航就已经成为长江航运中的一项专门业务。南宋诗人陆游《入蜀记》一书记载,当他乘坐的船快要接近四川时,船主人就雇请了一个名叫王百一的当地人作“招头”。船进入四川后,又换用程小八作“招头”,因为他更熟悉川江航道情况。这些“招头”,是一些当地船民,他们熟悉川江航道,依靠给出入川江的外地船只指引航路为生。可以说,他们就是长江上的早期引航员。

早期引航员使用的单筒望远镜。.jpg

早期引航员使用的单筒望远镜。

    到了元朝,引航又有了新的发展。元代海运发达,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的浏家港成为重要的海运和漕运港口。为了保证漕粮运输的安全,元朝政府在今江阴一带设置“指浅提领”一职,征用熟悉这一带水道的船员担任该职,为过往船只指引航道,安全出入长江口。这些“指浅提领”已经具备了引航员的工作特征,是古代引航员群体走向职业化过程中的代表。

    晚清时期,随着全国性引航管理体制的建立,以及海关对助航设施建设的逐步开展,引航员队伍自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引航员逐渐趋于规范化和组织化,有关管理部门开始为引航员颁发引航执照;二是引航员构成趋于殖民化,一直到19世纪末,引航员队伍中的中国人越来越少,外籍引航员越来越多,导致了喧宾夺主的结局。

    民国时期,政府加强对引航员的控制,防止他们为日本占领军服务。1937年,国民政府颁布相关法规,并成立了非常时期湘沙宜渝区引水舵工老大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长江中上游引航员的战时集中内迁和军事管制,由此可见引航员的引航技能对长江上的交通运输是极为重要的。

走出中国特色引航员之路

船长与引航员交流引航方案。.jpg

船长与引航员交流引航方案。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30年间,引航业经历了一个先动荡起伏、后飞跃发展的历程。引航员队伍逐步建设起来,引航技术和设施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改善。引航业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服务港航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50年7月,交通部航务总局及各地航务局为全国统一的航务管理机构,实现“港航统一”。自此,引航事务完全纳入国家管理,引航成为港口(或航政)管理部门的一项直接业务,服从港务局的统一安排和调度。

    1952年,在中国的外籍引航员相继解职回国,中国终于完全收回引航权,这为新中国引航业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港引航业的骨干力量还是解放前即已从事引航工作、解放后继续留用的一批老引航员。但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港口航运迅猛发展及整个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的背景下,海港引航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引航员队伍的培养建设任务更显紧迫。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港第一代引航员研究如何加快船舶周转率。.jpg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港第一代引航员研究如何加快船舶周转率。

    鉴于这种情况,1954年,交通部海运管理总局一方面批准本国轮船船长发挥其技术,鼓励其自行引领;另一方面从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生中直接选拔,派往海港学习引航。

    自此,上海港、广州港、大连港等港口开始了实习引航员的培养工作,相继培养出了一批合格的全能引航员,培养周期稳定在5年左右。到上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培养的引航员已基本成长为技术熟练、经验丰富且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成熟引航员,成为继解放初继续从事引航工作的老引航员之后的“第二梯队”。

    随着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老引航员的相继退休,这批新成长起来的引航员成为引航界的中坚力量,承担各港引航业务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开展的任务,还参与指导、培养实习引航员的工作,为港口航运的正常运行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后,随着港口运输业和引航业的大发展,引航员队伍也不断得到充实、壮大,引航员的文化素质、职业能力也有了提高,中国引航员队伍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界。

    为加强引航员队伍的建设并使之走向规范化,交通部在1980年4月颁发的《海港引航工作条例》(试行)中,特别规定了引航员的选拔培养方式。引航员必须通过培训、考试、定级,发给相应等级的证书,持证上岗。

    从1982年以后,每年都有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港口引航员队伍。培养引航员的院校也增多了,除了大连海运学院以外,上海海运学院、集美航海学校、武汉河运专科学校也成为培养引航员后备力量的摇篮。院校毕业生与优秀船员一起,成为引航员队伍的两大后备来源。引航员选拔、培养工作形成了一套稳定而有效的制度,逐步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引航员成长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引航员技术职称评定和晋级制度的恢复和健全,引航员队伍建设步入了正规化、稳定化的轨道。各港引航员的数量普遍成倍增长,到1999年上半年,上海港引航员已达到144名,长江引航员也达到160余名。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引航员的培养、成长和退休制度逐渐成型,保证了引航员队伍的稳定发展。沿海29个港口及长江引航员总人数为750人,年龄结构呈现比较合理的老、中、青搭配的状态。

1971年—1992年上海港使用的“沪监引1”号引航船,原船名“长缨”。.jpg

1971年—1992年上海港使用的“沪监引1”号引航船,原船名“长缨”。

    2008年1月8日,非营利性全国引航行业自律组织——中国引航协会在北京成立,目前拥有单位会员45家。协会的成立对于规范行业行为、维护行业秩序、加强队伍建设、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协调行业内部事务、参与国际引航事务、提升我国引航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岁月不居。伴随我国港航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引航员队伍日益壮大,从解放初期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2400多人,素质不断提升,先后涌现出姚泽炎、张锁珍、刘遵清等一批优秀的引航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引航人义无反顾,执甲出征,安全引领一艘艘中外巨轮,保障港口昼夜不停接卸作业,守护重要物资通过水上通道流转,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驾护航。

    迎万船来仪,送舟行天下。作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引航人始终秉持“为国引航”信念,兢兢业业、攻坚克难,担当起“流动国土”上的先锋队、排头兵,引领一艘艘船舶安全进出港,践行了“把世界引进中国,把中国引向世界”的历史使命。


通讯员 黄磊 本报记者 张雅凌

本文图片由 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