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注册通道

若您是个人报名,
请立即前往注册。

若您是通过单位统一报名的,
请在这里完成账号的激活。

数十年如一日的咸安公路人,沿路播撒“雷锋精神”

发布日期:2023-03-31 12:30:46 来源:转载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养护站点、默默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从不闲,他们就是咸安公路养路人。31日,记者走进咸安区横沟公路管理站,采访了三位养路人代表。

一、 “领头羊”孟海清,养护队的“定海针”

面庞黢黑,笑容淳朴,不算高大的身材却能量满满。这是记者对孟海清的最初印象。现年50岁的他是横沟公路管理站站长,已经在公路行业里干了26个年头。

图片1.png

今年115日,突如其来的雨雪天气成为了咸安公路养护人的极大考验。恶劣的天气,导致大洲湖大桥桥面结冰严重,出现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险情就是命令。

孟海清连夜启动应急预案,争分夺秒调度好机器设备。凌晨3点,他已组织好队伍,并迅速带队向大洲湖大桥集结。早上6点前,扫雪除冰作业已全部完成,往来车辆畅通无阻。

冰雪交加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姿态。经历了风霜雪雨,孟海清带着队伍克服重重困难,坚守战斗在一线。

图片2.png

“有特殊情况的时候,通宵工作是常态,但我们必须做好保畅通的工作。”记者问起凌晨应急备战有多困难,孟海清脸上写着坚定。“带头冲锋”“见问题就上”,这是他在工作中的标签。

20176月,孟海清和同事们顶烈日冒酷暑,在咸赵线上划标线。突然,工友操作的机器出现异响。他奋不顾身冲上前去,准备处置故障,不料被弹出的火球烧伤。

晕倒在地的他,被在场的同事们送到医院救治。几个小时后,孟海清终于苏醒过来,伤情得到控制。刚好转一点,他就“闲”不住了,缠着医生要求出院。

医生、领导和同事们都劝他留院休养,可他却说:“咸赵线旅游公路正是改造升级的关键时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在这个时候当逃兵。”没有豪言壮语,孟海清始终践行着“路在心中,心在路上”的行业价值观,坚守初心使命。

在咸安区公路养护队伍里,各类机械设备出现问题,找孟海清总能解决。他的一身技术,让他成为了团队的“定海针”。

图片3.png

横沟公路管理站副站长陈卫国告诉记者:“有一次养护作业的时候,一辆沥青保温车坏在了路上,沥青喷不出来,我们工人愁坏了,都以为是泵坏了。怎么办呢?找孟海清。”

孟海清火速赶往现场,对机器进行了仔细检查,三两下就处置了故障。

孟海清说:“设备的厂家在浙江,售后来一趟很难,这个时间我们是等不了的,所以有问题还是要尽量自己解决。”

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孟海清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的光芒,曾在2019年被评选为“咸宁市岗位学雷锋标兵”,并在2020年获得“南鄂楷模·最美交通人”称号。

不仅如此,孟海清还刻苦钻研技术,学习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升养护质量和生产效率,还将闲置的多功能养护车改装成了路面标线车,为单位降本增效。2021年,他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交通技术能手”。

说起自己的机械技术,孟海清表示,这离不开老大哥的帮助。

二、 “螺丝钉”镇建设,传帮带的老大哥

镇建设是横沟公路管理站的副站长。孟海清1994年通过招工进入了杨畈道班时,镇建设正在该道班担任班长。

当年的镇建设是咸安交通系统里远近闻名的业务行家,曾获得团中央授予的“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孟海清表示,和镇建设一起工作的几年里,他学到了很多。

1996年夏天,杨畈道班正在参与朱新线的建设工程。施工期间,一辆碎石机突然出现故障,极大地影响了施工进度。老师傅们尝试修理,但没有解决办法。眼看第二天的石料没有着落,大家心急如焚。

图片4.png

镇建设迅速来到现场,通过细致检查,发现故障原因并及时进行处置,成功让机器恢复了运转,并连夜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石料。为了赶工期,他连续40多天坚守阵地没回家,进度硬是一点没耽误。

“我们的工作是在和时间比赛,如果自己能修理好机械,比去外面请人修要快,那就能多抢回来一点时间。”说起钻研机械的初心,镇建设说得很朴素。

为了掌握修理技术,镇建设下过一番苦功夫。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总是刻苦钻研机械修理技术,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附近看别人修理机械,学习技术。到后来,不论是农用车、小四轮还是专业机器,他都能自己修。

镇建设不但自己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还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孟海清。在镇建设的传帮带之下,孟海清最终成为了“全国交通技术能手”。

图片5.png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镇建设身上忠于职守、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同事。

1991年,镇建设服从组织安排担任杨畈道班班长,该道班列养路段车流量大、等级低、路况差,日常养护十分艰难。镇建设主动作为,努力钻研路况差的症结所在,找出问题的根源后,他拿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他的带领下,杨畈道班仅用一年时间就摘掉了落后的帽子,还被评为“文明道班”“先进班组”。

现在,镇建设主要负责横沟站辖区内98.616公里国省干线的日常养护,点多、线长、面广。虽然只有15个人,但在镇建设的带领下,他们都能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镇建设始终一心扑在路上,以站为家,以路为业,其背后的艰辛和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外,镇建设于2000年被咸宁市人民政府评为“劳动模范”,2014年被咸安区文明委评为“咸安最美养路工人”,202210月荣获咸安区“百名行业最美人物·最美农业服务工作者”奖项。

图片6.png

虽然镇建设采访时较为沉默,但工作中却迸发出无限的精神力量,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勤劳务实,深刻诠释了“螺丝钉精神”。

也正是心中对公路事业的无限热爱,使镇建设用担当和奉献擦亮了人生的底色。

三、 “老黄牛”陈卫国,路面组的“压舱石”

镇建设表示,陈卫国的路面养护技术在系统内数一数二。路上出现坑槽,陈卫国可以用最快速的方式修好。如果需要进行预防性养护,他也总能找到合适的措施,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养护没有巧,常在路上跑。路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天不看就放不下。”谈起自己是如何掌握路面修补技术时,陈卫国表示其实并没有太多诀窍,只有踏实二字。

现在,陈卫国主要负责全区300多公里路段的路面坑槽修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修补坑槽的沥青混合料每天需提前进行加热,因为家离单位近,他就主动把这份差事揽了下来。

图片7.png

每天晚上“烧油”烧到十点多,短暂休息三四个小时后,就又起床预热,早上再和同事们一起上路作业。

由于列养线路长,坑槽修补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为抢抓睛好天气及时修补坑槽,陈卫国带领路面维修组实行5+2”“白加黑”的加班策略,放弃了大部分的休息日。

有时在偏远山区进行作业,他就在路上解决午餐,有时就用些干粮充饥。中午实在熬不住时,就在路边打个盹。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就是陈卫国的真实写照,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笑对艰难险阻。

平均每年加班近两个月,修复病害路面数万平方米,陈卫国铺就了一条条坦途,也练就了一手高超的路面修补技术。

图片8.png

由于业务技能突出,陈卫国多次被评为先进,并被推荐参加省市养护技能竞赛。在代表咸宁外出的参赛团队中,陈卫国是大家的“压舱石”。

为提升养护职工技术水平,增进各个站点的交流,咸安区公路局经常组织技能比武,通过评比的方式来促进形成“比学赶超帮”的风气。咸安区公路局总能代表咸宁市参加各项技能比赛,并取得好名次。

在培训与比武交流时,陈卫国总是毫无保留地向同事们传授自己的技术和专业知识。

“技能培养和修理技术培训是咸安公路的老传统,这方面我们一直都没有丢。” 说起咸安的培训传统,陈卫国的脸上满是骄傲,“我们的标准非常高,必须要达到99分到100分。”

图片9.png

比赛的要求比正常工作更高,路面养护技术的比拼更为费力,参赛选手必须要在更短的时间内操作沉重的机器,精准高效地修补坑槽。而陈卫国总能出色地完成比赛任务。

2006年,陈卫国就已经获得湖北省公路养护职工技术比武优胜奖,2014年被评为“湖北省公路系统技术能手”。2013年和2015年,陈卫国还先后代表咸宁市参加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公路养护工种职业技能大赛,为该市取得优秀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初,他还被评为2017年度全市公路系统“十佳养路工”。

“不只是我一个人得奖,也不只是我们一个管理站的人得奖。咸安区的每个公路管理站,其实都很优秀。”陈卫国介绍,在该区公路局的培训机制下,咸安公路行业走出了一批批的技术能手。

在咸安区的国省干线上,还有许多技术精湛的养路工人,其中的大部分并没有收获奖项与表彰。他们只是默默无闻地工作,只为了道路的平坦与行车的安全。

图片10.png

养护工作并不惊天动地,在山岭上、田野旁、边沟里,养路工人们默默地守护着国省干线,就像一颗颗钉在线路上的螺丝钉,长年累月无怨无悔地坚守着。

这一路上,他们沿途留下了汗水,也播撒着雷锋精神与文明之花。